精神病(情緒病)與許多身體疾病不同,仍然是醫學中的一個不確定領域。儘管對身體狀況的檢測和治療通常能提供明確答案,但像抑鬱症這樣的精神疾病卻無法如此簡單地解決。
-
例如,抑鬱症包含多達227種症狀組合,而抗抑鬱藥對只有15%的患者的效果勝於安慰劑。這種複雜性導致一些人將抑鬱症歸因於逆境,而非大腦功能失調,並傾向於使用心理治療而非針對神經遞質(如血清素Seretonin)的藥物。
-
在《The Balanced Brain》一書中,劍橋大學的神經科學家Camilla Nord深入探討了大腦在精神健康中的作用。她駁斥了過於簡化的“神經胡說”(neurobollocks),這些說法將精神疾病歸咎於單一化學物質或大腦區域。
-
她強調,情緒、思維和睡眠涉及許多大腦迴路和神經遞質。例如,抑鬱症涉及控制學習、記憶和期望的特定大腦迴路模式。抑鬱患者通常表現出消極情感偏見,抗抑鬱藥可以幫助將這種偏見轉向積極方向。
-
健康、均衡的飲食,對精神健康相當重要。富含天然礦物質和維他命的飲食能幫助大腦的正常功能和情緒健康。鎂、鋅和維他命B群等營養,強化對神經遞質的生成與調節,而抗氧化物則有助於減少大腦炎症。攝取完整、未加工的食物,如水果、蔬菜、堅果和富含脂肪的魚類,能為健康的心理狀態提供基礎。相反,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可能加劇情緒障礙並阻礙恢復。
-
各種治療方法,包括藥物、心理治療、飲食和運動,僅影響部分大腦系統,這解釋了為什麼沒有單一解決方案適合所有人。挑戰在於找出每種抑鬱症病例中受損的大腦系統。而現有的診斷分類則加劇了這一問題,因為抑鬱症、焦慮症和厭食症中重疊的模式使精確診斷變得困難。
-
推進大腦成像技術並深入理解神經模式將能實現更個性化的治療,為患者帶來希望。通過改進診斷方法,研究人員可以開發出更具針對性的治療手段,提高精神病患者的康復率。